2012年3月17日 星期六

蘋果公司口中的後PC時代(二)



蘋果公司口中的後PC時代(一)


續上文,大家對「後PC時代」這個概念想必有了一定的認識,但iphone的出現又如何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呢?先要從iphone的系統說起!


iphone第一代推出時,iphone手機裡所使用的作業系統還是叫iphone os,當時與此相對,是諾基亞的Symbian系統,又或是微軟的windows mobile 系統。後兩者手機系統的使用邏輯,非常不人性化,需要用家去「習慣」,而iphone os卻相對極為簡單,如前文所述,只有桌面上的一堆應用程式,三歲小孩子也能學會使用,別看小這細微的差別,這種「以人為本」的作業系統,成就了近兩三年的手機革命!蘋果產品最大的成功秘訣,就是簡單易用。無論是iPhone、還是iPad還是ipod touch,使用者只要啟動設備就可以立刻知道如何使用。而很多所謂的「智能」產品都不具備這一優勢,而這也正是促成蘋果超高銷量的原因之一。


手機使用門檻的極簡化,意味著智能手機就能夠普及開去:在iphone出現前,普通人使用所謂的智能手機,還不足10%,那時候的智能手機,非常的不智能,連簡單的桌面版網頁也難以開啟。而android系統的出現,更加速了手機的發展,迅速地把諾基亞這個巨人遠遠拋離。


在iphone順暢的界面背後,蘋果公司強調的是軟件和硬件的相配合。在iphone os出現以前,其他的手機系統,或者是電腦系統所使用絕大部的軟件,均是獨立出現的,這些軟件,要求的是硬件去配合軟件,如果軟件運行得不順暢,只有一個解決辦法:升級硬件。這就可能做成了一個情況:用10分的硬件,運行著8分的軟件,最終只有80分的效能。


蘋果公司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來確保設備中軟硬件的相互彌補,簡單地說,就是想以10分的硬件、10分的軟件,達至100分的用途。蘋果公司要求軟件要主動配合硬件,軟件的運行,大前提是要符合iphone上硬件的能力,確保在iphone上使用時,行雲流水。而真實的情況就是,iphone4的順暢程度比很多android雙核心手機都要好,這就達到了蘋果公司「以人為本」的精神。


「後PC時代」的另外一個重點是「整合」,Apple知道自由的好,但是在「使用經驗延續」與「不同裝置間轉換無礙」的前提下,它選擇讓使用者犧牲一些自由。賈伯斯在訪問時透露,iPad的概念早先於iPhone,但是智慧型手機的市場成熟快於平板電腦,因此Apple先推出了iPhone而非iPad。這點讓Apple有機會埋伏機關在iOS系統裡面,因為他們知道未來有一天會推出iPad,系統的整合必須從最初就開始。這一點反映在iOS順利整合iPhone和iPad,Android卻還在努力中。注1


是的,蘋果公司在iphone以外,還有ipad、ipod touch,這幾種屬於「後PC」時代的設備,都屬於蘋果公司打造的「生態圈」上的產品,不同產品間能無縫連接,正如facetime、iMessenger就是蘋果產品生態圈中的衍生產品,一定程度上捆綁著消費者的生活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